
「台灣內科醫學會會員大會暨學術演講會」中針對「癌症免疫治療」議題進行了探討,會中特邀美國路易斯威爾大學首席講座教授嚴俊(左)及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右),到場分享免疫療法的最新趨勢。(攝影/巫芝岳)
11月30日、12月1日,假台北舉行的「台灣內科醫學會-108年會員大會暨學術演講會」中,針對國內內科臨床上普遍遇到的疾病,舉辦了20逾場專題討論與教育演講。
其中12月1日的研討會中,也針對「癌症免疫治療」議題進行了探討,會中特邀美國路易斯威爾大學首席講座教授嚴俊及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到場分享免疫療法的最新趨勢。
目前任職於路易斯威爾大學外科學系免疫治療學部的嚴俊,首先分享了癌症免疫治療面臨的挑戰,與近年趨勢。
嚴俊指出,雖免疫治療堪稱為癌症療法帶來最新一波革命,但仍面臨著多項挑戰,包括:整體反應率(overall response rate)仍然受限、缺乏可預測患者對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記(biomarker)、腫瘤可能出現抗藥性,及可能發生免疫相關的嚴重副作用等。
他表示,因此當今免疫治療最新的概念,便是應著眼在癌細胞周圍的「免疫微環境」(immune microenvironment);許多科學家也專注於研究如何透過調節免疫微環境,使免疫治療療效提升,「也就是將只有腫瘤外圍有免疫細胞浸潤的『冷腫瘤』(infiltrated-excluded),轉變為對免疫治療更敏感的『熱腫瘤』(infiltrated-inflamed)。」嚴俊說明道。
嚴俊博士長期致力於「酵母葡聚醣」相關研究,他指出,目前已有多項研究發表證實β-1,3/1,6酵母葡聚多醣體(β-1,3/1,6 gluco polysaccharides, WGP)有能逆轉腫瘤微環境的效果,將M2巨噬細胞轉換為M1型態,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可作為協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抗品」。
WGP也已有4項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臨床試驗;根據最新研究,將針劑WGP (Imprime PGG)與當紅的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Keytruda併用,相較於單用Keytruda,能提升患者的整體反應率達三倍,患者12個月整體存活率也能從39.8%(單用Keytruda),提升至64.2%(Keytruda併用Imprime PGG)。